《晏子使楚》这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的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的故事,下面给大家分享《晏子使楚》教学反思,欢迎参考!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

  结合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教学中我在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和晏子与楚王的三次斗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晏子的语言巧妙之处。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在读读、画画、议议中完成学习目标,达到学习目的,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感受了语言的魅力。

  (一)紧扣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强化文体知识。

  本课教学中我紧扣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强化文体知识。首先利用知识树带领学生理清整篇课文的脉络,紧接着让学生明确楚王和晏子的三次斗智内容。分别是“进城门”“初见时” “酒席上”。因全文是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的,所以每一个小故事都有起因、经过、结果;都有时间、地点、人物。因此学生在学习中能根据知识树自然而然地总结出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二)先扶后放,引导学生由会学到学会。

  课堂伊始,我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本节课学习目标,让“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从一上课便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个小故事,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方法。首先,理清事件发展的脉络。然后,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等体会人物品格。教学中我做到先扶后放,在全班学习第一个斗智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学习后两次斗智,使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并在自主、合作学习中主动学会了后面的内容。

  在本节课教学之中我能够以学生的学为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总结学法,由不会到学会。并通过动手动脑地学习,既学到了语文知识,又达到了逻辑思维训练的目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可谓一举三得。

  (三)理清文章层次,注重语言的积累。

  知识树的运用让学生由了解本单元入手到理清本课脉络再到理清事件脉络,从而感悟到作者的写法。教学设计采用的是先拢后收,先果后因,先找后议的方式,突出本课的教学研读重点,即体会晏子语言的高妙之处,把焦点对准了晏子的言行。在进一步深入的阅读理解中,学生就很容易把握住晏子的机智,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因为,语言材料积累的多寡,是语文素养高下的重要指标。

  在课堂上我巧妙地让学生进行了积累。当学生根据书中的描写主动积累成语时,我不失时机地为学生补充成语“张袂成阴”并及时地说:“把这三个成语赶紧写下来,看谁一边写一边记在心里。”这样一来,使学生积累的语言进一步内化,并在运用中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总之,在整个备课过程中,由于对教案反复修改,反复推敲,因而对新课程标准领会得也更加深刻。对我校的教改实践中,通过知识树的运用把握更加清楚,并在课堂上做到人人清、堂堂清,这是我感触颇深的。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2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事。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在教学这节课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导学提纲设计让文章没有整体性。

  在导学提纲中,只是强调晏子这一个人物,但晏子一个人不能引领全篇,所以课中学生汇报过程中,学生出现分析楚王的语句。而且课中还缺了对课文整体内容的把握。例如导学提纲可以直接设计成:

  1、默读3—5自然段,文中是怎样叙述晏子和楚王智斗过程的?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在有感受的词语或句子旁写感受。

  2、读一读晏子反驳楚王的话,想一想是什么意思,在书上批注。

  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教师语言过多。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不是一味的让孩子说。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要知道我在哪点拨,点拨并不是重复学生的话,而是是学生回答做总结或上升一个层次。

  三、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朗读表演”等形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

  四、深入解读文本,潜心读文。

  因为自己对整篇文章把握不准,没有很清楚的思路,所以讲起来有些混乱。阅读应符合孩子认知规律,所以在解读本课时,应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让孩子明白晏子话的意思,再让学生体会话的妙处,说话的方法,最后在让孩子带着理解读文。这样读书才有层次。在对语言文字理解上还要结合语言环境,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然后知不足。反思中提升自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不断的学习,探索提升个人素质,争取教学再上新台阶。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3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虽然距离我们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文章中的思辩之美能令我们赏心悦耳。

  本文主要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一次又一次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一次又一次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事。故事盛赞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高超的语言艺术和智慧。

  课文人物对话比较多,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教学中让学生仅仅阅读文本、理解文本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融进文本、内化文本。因此,语言实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显得至关重要。一方面,我在课堂上创设了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选择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过把记者瘾”,先让学生尝试用晏子的思辩方法和语言技巧反驳楚王,然后让学生作为随行小记者采访晏子和楚王,主动参与到语言的实践中来;另一方面,充分的调动学生主动阅读、主动建构、主动创造的激情,通过晏子模仿秀,揣摩人物的心理,模仿人物的语气,进一步加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进一步促进文本语言的内化。

  反思这节精品课,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

  一、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动作。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课内的采访表演和课外的课本剧表演,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此时课堂上师生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教师只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教学中体现双向互动性。授课中,我设计了多个环节让学生“商量一下”“小组交流”“讨论探究”等,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把交流深入,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这样真真切切把口语交际落实于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二、领悟到了晏子语言的巧妙机智

  课堂上重点研读三个故事中体现的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教学设计采用的是先拢后收,先果后因,先找后议的方式,意图从教学设计中就能突出本课的教学研读重点,即体会晏子语言的高妙之处。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先找出三次交锋中晏子反驳楚王巧妙语言,学生理解了晏子的话的意思后,我又提出问题:如果是你,当时你会用什么话来回答楚王? 比较一下,你的回答和晏子的回答,哪一种好?为什么?借机引出背景介绍。晏子出使楚国的目的是什么?再追问:你理解晏子为什么这样说话了吗?生答:“采用最直接的方式不好!直接说会伤楚王的自尊,楚王肯定会杀了他,也决不会和齐国联盟。而这样说让人感到晏子很有礼貌。晏子委婉的语言,既不伤楚王的尊严,而且也让楚王感到他的厉害。所以不得不一次次妥协,最后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我接着学生的话,说:“晏子的语言就巧妙在这儿。有时委婉含蓄比正颜厉色更有力量。”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懂得了:礼貌、委婉的语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样的语言才叫真正的语言艺术。

  三、选好文章切入点,理解“尊重”的内涵

  第二课时的开始我就直奔主题:晏子使楚的结果是什么?学生立刻找到答案: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我抓住课文结尾的一句话:“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进行提问:

  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的什么?(多数学生回答“口才”)我又巧妙引导孩子作深入思考:仅凭口才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了吗?不,是智慧。那么,晏子的智慧从那体现出来的?抓住了“看了看”“故意笑了笑”“面不改色”三个看似平淡无奇的词大做文章,在大量补充阅读的基础上,渐渐突出了晏子的冷静,勇气,智慧,风度。到这里,孩子们似乎都懂了“尊重”的内涵。

  这一环节,我用《狼和小羊》这篇学生都熟悉的童话比较,说明:只有有理有节,不卑不亢是不够的,其结果会和可怜的小羊一样;晏子出使楚国成功,赢得楚王的尊重,不单单是他本身有实力,还因为他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

  四、抓住契机,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积累,提升学生的思维。

  新课标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因为,语言材料积累的多寡,是语文素养高下的重要指标。

  我在课堂上巧妙地让学生进行了积累,当欣赏到第二个故事时,我告诉大家,晏子的话中可以总结出三个成语:“挥汗成雨,摩肩接踵,张袂成阴。并及时对学生说:“把这三个成语赶紧写下来,看谁一边写一边记在心里。(待学生写完。)我问三个成语都形容人多,但哪一个成语的意思现在已发生变化了?学生说:“挥汗如雨”。。当欣赏到第三个故事时,我说:其实晏子的这段话在原文中就一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然后告诉学生这是句典故,快快背记下来,看看谁将来也能用上这句话。”当我让学生送楚王几句歇后语的时候,学生用上了当天积累板上积累的三则歇后语: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偷鸡不成——蚀把米;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然后我不失时机的说:“其实你们的积累呀,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用场了。”激励学生重视平时的语言积累。

  在学生评价晏子凭借智慧和实力赢得尊严之后,我又抛出了一位历史学家的观点:一个人的智慧不能代表国家的智慧,一次外交胜利并不能获得国家永久的尊严。“晏子使楚”与国家真正的尊严无关。”前后桌互相讨论后发表观点,可赞同,可反对,或赞同某一句,不同意某一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求异思维再度被激起, 这种学生个性化思维的争辩如泉水涌动,争辩声此起彼伏,智慧的光芒在课堂上熠熠闪烁。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了独立的思考习惯、独立的价值立场,不再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的复制品,而将是自主、开放的思想者。

  五、课后拓展延伸,跳出文本,超越课堂

  本课我设计了四个开放式作业:

  1、给齐王发一条短消息,用简短的几句话夸夸我们的齐国大夫晏子。最后写上“小记者某某报道”。

  2、 分三组分别表演,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准备拍摄三集电视连续剧)并给出每集电视片片名。片名应该是开放的。

  3、收集晏子的其他故事或其他古代外交家机智善辩的故事,语文课上讲给同学、老师听。

  4、如果你对晏子这个历史人物很感兴趣,老师推荐给你们一本书《晏子春秋》,你们会对晏子有更深的了解。

  以此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提高练笔能力和表演能力。

  反思这节课,不足之处是:我虽然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拓展学生的思维,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但是老师的“导”多了点,虽然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学生的活动很多,但学生主动提问,进行质疑,发表见解的机会少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