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学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川味预制菜研究院院长王卫分析认为,王志纲的言论也许有其随意、发泄,或自身对工业化产品的反感,甚至担忧传统菜肴制作技艺和文化因此退化等多方面原因。

  “目前,有不少消费者对预制菜持否定态度。”王卫向红星新闻记者坦承。艾媒咨询的报告也显示,较多消费者认为预制菜味道、口感、色泽还原度较低,超过50%消费者在购买预制菜时遇到产品质量问题。

↑成都大学四川肉类产业研究院、川式预制菜研究院院长王卫 受访者供图↑成都大学四川肉类产业研究院、川式预制菜研究院院长王卫 受访者供图
  “没有垃圾食品,只有垃圾吃法。”王卫认为,预制菜尽管在新鲜品质和营养上可能与手工烹制菜品有差别,有的消费者可以接受这个差别,不愿花大量时间在烹制上,宁愿省下时间去享受生活和娱乐。他说,任何营养不全面的食品,只要不是天天大量吃,偶尔食之可调节口味,不足的营养可通过其他食品补充。他同时指出,“应该对预制菜可能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引起高度关注”,这些缺陷和问题包括预制菜的同质化、复鲜保质等。

  在同质化方面,有的预制菜试图通过一些技术克服工业化制作带来的风味等不足,如对传统菜肴通过保水剂、增稠剂、稳定剂、调味剂予以嫩化、补味或增香。尽管添加的食品添加剂都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产品安全性也没问题,但可能导致菜肴同质化,失去“一菜一品一味”的特色;在复鲜保质方面,预制菜要实现长期可贮、保质与流通,高温高压杀菌的常温贮藏产品,存在维生素等营养的丢失;冷链流通的冷冻型产品风味衰减在所难免。

  王刚向红星新闻记者分析,预制菜最敏感的就是锁鲜保鲜,复原度的问题。对于复原度的问题,首先是加工技术,各种菜品加工形成的风味,加工的温度及时间匹配很重要;其次在加工装备方面,部分加工装备与预制菜不配套,致使企业标准化程度还不够。

  背后:

  我国预制菜产业迎来风口期

  万亿市场前景引企业挤赛道

  实际上,预制菜并非新鲜事物。作为预制食品的种类之一,它早已在欧美、日韩等地经历过高速发展,如今进入平稳期。王卫教授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国内预制菜起步较晚、消费比例较低,但在诸多因素推动下,也迎来持续快速发展的“风口期”。

  王卫介绍,从近期统计数据看,预制菜市场规模迅速扩展,近年增长率达20%左右,是各类食品中增长最高的品类之一。此外,根据一些咨询公司分析,国内预制菜市场规模在2022年达到近4000亿元,2026年可能突破万亿元。在他看来,尽管这些数据中真正属于预制菜的产品尚有争议,但预制菜迅速发展和市场扩容是毋容置疑的。

  在预制菜迅速发展的背后,是各行业企业纷纷抢入“赛道”。公开资料显示,我国预制菜及其相关企业目前已超过6.8万家,其中约58%成立于近5年内。王卫表示,肉制品加工企业推出各式预制菜肴产品,餐饮业则通过中央厨房建设进行产业延伸和新途径拓展,不少企业挤入预制菜热门赛道。

↑预制菜企业生产车间 受访者供图↑预制菜企业生产车间 受访者供图
  相关报告和分析,也显示出预制菜这种矛盾的一体两面。王卫介绍,根据《观潮新消费》分析,预制菜的发展喜忧参半,20家预制菜相关上市公司中,仅有10家实现了营收、净利双增长。而对于更多挤入赛道的中小企业,在上涨的原辅料价格、高昂的冷链物流费用、太多的产品竞争等诸多因素影响下,这个产业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美妙,甚至非常残酷,因此建议急切进入这个赛道的企业应审慎。

  与王卫的看法相近,周世中也认为,预制菜虽可解决人们日常生活的许多饮食需求,但对餐饮企业而言,应只是三至五年的短期火爆效应。他建议对预制菜有投资意向的个人或企业一定要有实力,既要有上游供应渠道,更要有下游销售渠道,这样才能保障良性循环,“不能盲目投资。”

  另外,技术实力也是关键。“预制菜看起来门槛低,实际要求还是很高的。”王刚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现在预制菜在发展初期,个别企业不计规模想进入这个热门赛道,愿望是好的,但加工手段和方法上有些不科学,或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