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精神成长与专业发展,离不开高品位阅读的滋养。这个暑假,平安中心小学积极营造浓郁的书香文化,继续开展教师读书活动。一卷在手,书香满怀,教师们在静谧的阅读时光中享受字里行间的美好,共赴一场与书为伴的精神旅行。
——前言

     读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2.0——如何教对数学》,犹如掬一捧清泉,在这炎炎夏日里,让躁动的心变得不再像天气般那么燥热难耐。

《种子课2.0——如何教对数学》这本书不是纯粹枯燥的文字,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课堂实例和方法的引导,让我们明白数学课不只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比如我们已学习过的《高的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等课例,读毕掩卷之余,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从中学到了一些新的、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受到了很多的启迪与启发。

    种子课,为了每一个人的发展。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就能成为有用之才。”所谓办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条件”。种子课就是合适学生生长的条件之一。
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存在着这样的困惑:在课堂上,老师问,学生答,行云流水,非常顺利,其间还不乏学生精彩的观点和表现,明明老师教的很明白了,学生看似也学得明白了,但在具体操作和应用中,学生却出现了很多的错误和不解之处;明明就应该这么解答的方式,孩子们却不理解,就像孩子们有时抗拒利用方程来解答问题一样。通过阅读本书,我对孩子们这些想法有了初步的了解认识。在书中,俞老师告诉了我们答案,“我们所接受的数学知识,是人类对世界进行数学思考的末端成功,而这个数学思考过程的起点或其发生的进程中的内容却被人们想当然地替代了,这种替代所蕴含的错误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困难。”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有时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某些问题,不能想当然认为,只告知学生结果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思维,才应该是我们的目标。让孩子们去抒发自己的想法,老师在旁边认真倾听。有时学生的童言童语不仅给课堂带来了一些欢乐,更让孩子们能深刻地认识到知识的由来必须有根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尽量多的孩子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多聆听孩子们的见解。

而“知识的生长应该如同植物的生长一般,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顺势而行,自然生长。”学生在接触某一新知识前,在头脑中已具备了一定的对知识的“知道”,如果通过教学,使学生已有的“知道” 和教师的教育巧妙融洽的结合、互补,学生将不仅学得轻松,而且还能顺利地建构知识。因此,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熟知学生的“知道”,把握好这一生长点,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获得智慧的启蒙,素养的滋润和生长的力量。从而将学生的“知道”潜移默化的改造成知识,实现生活常识与数学知识的无痕对接。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还存在着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的现象。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每个学校的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给老师们的教学带来很多的便利。俞老师的课堂告诉我们,要让学生的能力稳步提升,离不开课本这一助手。反观我们的一些教学,不管是新授课还是练习课,课本上的内容几乎都被搬到了屏幕上,这样使得教师对课本的关注度降低,减少了学生与教材接触的机会,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大多是靠教师讲解以及课后的练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使学科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遭到了破坏,使教学成为无源之水,而且还导致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变弱。于老师的课高效省时,借助的就是课本这一助手。关注教材,利用好教材,让知识的种子根植于良好的土壤之中,才会生长为参天大树。

      学生即种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蓬勃发展的生命体,他们带着能量,带着春夏秋冬的记忆,带着生长收藏的使命而来。有了充足的水分、阳光,他们才有生长的力量。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修练好自己,才能给与清澈的水源,温暖的阳光和合适的土壤,才能听到种子生长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