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一篇略读课文,但篇幅较长,语句难懂。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反思1

  一个寒假下来,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孩子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没有了。好吧,从头开始吧?!

  上课伊始,齐读课题,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问题一出,老样子,全班同学都底下了头,做思考状,当然,许多同学都是装模作样,低头是害怕找他回答。我一边轻轻地慢慢地反复读着题目,时不时地自言自语:“从中知道了什么呢?”一边耐着性子等待着,眼巴巴地不停地扫视着全班。终于,有一个同学慢慢把小手举起来了,我迫不及待地叫他回答,他说:“我知道了课文主要是写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很好,能把这个分解成两个信息吗?”等了半天,空中没有见到一只小手,失望之余,我只好自己讲了出来:读了课题,我们知道了两点。一.这篇课文是写修铁路这件事的;二.这条铁路的终点是拉萨。

  接着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有了上面的牵引,一些孩子开始找到感觉了。有几只小手举起来了。叫起来,一开始他们说的是导读提示里的问题。我又说:“对于青藏铁路,除了这些,你们还想知道什么?。”一会儿,就有同学跃跃欲试了,说的疑问有很多,最让我震惊的是陈媛说:“竟然修建青藏铁路这么难,那为什么要修呢?也就是修建青藏铁路的意义是什么呢。”一个农村五年级的学生,说出了意义这个抽象的词,我很吃惊,更何况这个问题还补充了课文内容呢!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反思2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教学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从中受到感染。课前布置的查找资料任务完成得较好,学生们很积极地搜集了有关青藏铁路的资料,汇报交流的时候也兴致勃勃,讲起来滔滔不绝,由于时间关系,课上交流不是很多,只能让他们课后再互相传阅资料,增长见识。从他们汇报情况可以知道,学生选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还是有待加强。一节课下来,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课文的主要内容;修铁路遇到的困难;铁路的重要意义。在教学时,我主要是这么做的:

  一、以韩红的《天路》导入,激发兴趣

  略

  二、抓住行文线索,体会人物精神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是课文的题目,又在文中反复出现,是作者行文的线索。在教学时,先找出文中介绍“青藏铁路”的句子,然后引出我外国人的评价和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然后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说说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不简单,不容易。学生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找到了阻碍筑路大军前进的困难所在,并纷纷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这些困难,我们的建设者们又是怎样克服的呢?请从文中找出答案,并谈谈你的体会。”这个问题较好回答,学生能轻松得从第6、9自然段中获取答案,并且抓住文中关键的词语,如“昼夜、反复、彻夜通明、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等,感受建设者充满智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三、感悟写作特点

  课文题目在文中一咏三叹,这个简单有力的句子,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前后出现了四次,均使用了感叹号,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执著的精神。其次,这句话在开工前、遇到困难和克服困难时反复出现,在文中前呼后应,与尾句“拉萨已经遥遥在望”形成一条穿珠的彩线。这里提到的第一个特点,学生能发现,也能较好地进行感悟。而第二个特点,则需要教师适当地引导感受,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文章写作上的特点。

  一节课下来,基本上解决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可是对于训练点的落实,感觉时间太紧,我感受到略读课教学的难度不亚于精读课教学。首先是学生对文章的熟悉程度,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上课难免有“鸡同鸭讲”的感觉。其次像本文中有许多需要理解和积累的好词,如“分外妖娆、狰狞、杯水车薪、七零八落”等等。若课前布置学生查字典,到了正式讲课要理解时,学生便只会照搬,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词意?能否将其运用到习作中?这些都是未知数。若强调几下词语意思,重点句子的理解和情感的升华就会不到位。这样一来,一篇略读课文就要分成一个半课时甚至两个课时,这就有悖于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了。看来最关键的因素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使人文性和工具性达到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