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课堂是一次学习,课堂是一个故事,课堂是一段生命的历程。对学生,对老师都如此。

  我喜欢,学生呢?

  《水》这篇,我读了不下10次,感觉写的就是我儿时的生活,文字把我带到了儿时的回忆之中,一样的水窖,一样的挑水场面,一样的夏日冲凉,一样的珍贵,我深深地喜欢上了马朝虎笔下的《水》。不过,我不仅仅是一位普通的读者,我更需要站在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待这篇。学生会喜欢这篇吗?通过我们能学到些什么?学生已经到五年级了,如果放手将课文交给学生,他们会怎样学呢?很显然,城市的孩子无法体会到缺水的滋味,无法体会到水的珍贵,无法体会到一勺水会如此的舒服。在雨中的痛快或许曾有过,但与文中的痛快并非一回事。我不禁问自己,我们教了五年的学生会自己学习语文了吗?还有,他们喜欢学语文吗?可能,我们有些老师都厌倦了语文,何况是学生呢?我喜欢《水》这篇课文,也喜欢语文,可学生呢?

  人文合一

  既然学生未必喜欢语文,既然学生可能读不懂文本背后的情感,既然学生可能并不都会学习语文,那我该怎么办呢?基于这样的考虑,让师生一起享受一堂课成为了我设计的核心,当然必须是享受一堂语文课,让学生感受到原来语文是这样的有意思。语文的载体是文字、是课文,享受语文就是享受文字呀!我能享受这些文字,因为我能融入到文字之中,学生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要想如我一样自动地融入到文字中太困难了,此时教师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我得把学生领进文本之门。我想到了影视作品,我们在观看过程中不自觉地便融入其中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可以以“镜头呈现”的方式进入文本,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诵读,在头脑中呈现电影镜头,呈现那些与我们生活相去甚远的挑水、缺水镜头,然后以“角色置换”的方式进入文本,由一个学习者进入到文中缺水的小山村,成为众多排队挑水乡亲中的一员,说说自己的感受。此时教学的难点已经被突破,整篇学习的基调已经奠定。这也是我整堂课的引领策略——“品味”与“述说” ,品味的是“我”的生活:挑水、雨中洗澡、一勺水冲凉,述说的则是我的感受:珍贵、艰辛、痛快、舒服……我与“我”融为一体,学习者与文中人物在课堂中完全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人文合一,学的便不是课文,而是真实的生活。

  人课合一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做到了人文合一,学生对文本有了兴趣,但是,这毕竟是一节语文课,而不是课后自由读书,我们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学到应知应会的语文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学习方法,还要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上体现一节课应有的贡献。如果说情感是本课教学难点,那知识、方法、能力三者谁是教学重点呢?本课重要的语文知识是“以乐写苦”的反衬写作方法及围绕“珍贵”行文,方法则是怎样“品味”文本,能力则是能够运用“品味、述说”的方法体会文本,从而有感情地朗读文本。通过知识、方法、能力的比较,则会发现: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学会知识,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能力。所以我将“品味、述说”的学习方法定为教学重点。或许我的想法不一定完善,但是,语文学习应该跳出课文教学站在语文教学的角度,站在“授人于渔”的角度,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这样的教学重点应该成为“真正”的重点。

  好了,确定了教学重点,整堂课就围绕“品味、述说”展开了。只看这两个词,便觉得语文味油然而生。“上”一堂课的感觉便远去了,一种享受、发自内心的表白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在人文合一的基础上,人课合一便不再困难了。课前的聊天已经打破了师生距离的束缚,我是学生的“飞哥” ;热身运动——品味古诗已经把“学习”二字化于无痕;电影镜头、亲临挑水现场,这哪里是课堂,这就是生活,然而,学生的品词析句,甚至于抓住标点进行体会又是实实在在的,但这些实实在在的学习形式都融入到了真情之中;在学生发自内心深处述说了缺水、珍贵、艰辛之后,到雨中的痛快洗澡才是真痛快,而不是城市孩子偶在雨中嬉戏的好玩,是文中真正的享受,这依然是品味、述说;一勺水的舒服则是本课的重中之重,因为写法的独特、因为舒服得透彻、因为舒服之后的痛苦……但学生在课堂中不是刻意“学习”,而是成为“四兄弟”去感受“倾注而下的一勺水”,去争论“瞬间而又缓慢地滑”,去体会“毛孔、血管”的舒服,去感受语言的节奏……还是品味、述说;最后再次回顾两次洗澡,品味“过节”一样的美好,自然地述说其它的日子多么苦,不知不觉领悟了反衬的写作方法,同样是在品味与述说中完成;最后的作业也是去品味。整堂课,学习处处在,但学习却无痕。我想,这应该就是人课合一的感觉吧!

  文道合一

  我一直都崇尚“文”与“道”的语文教育,只是“道”的内涵更丰富了:既是道理、道德;更是方法。语文教学寻的不正是这个“道”吗?教之道,学之道,学到的表达之道,甚至于人生之道。我追求解读文本时文以载道;品味文本时读文悟道;升华文本时文道统一;写作文本时道领其文(此处不展开阐述)。我正在努力构建以方法为核心的课堂。所以教学重点便定义为了“学会‘品味’文本,学习反衬的写作方法。”看起来品味文本好像不应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但是站在语文的角度看呢?它正是学习语文之“道”呀。当然这仅仅是个人观点。

  是故事,也是生命

  课堂应该如故事一般,更应该是生命的历程。可能这样的定位高了些,但这是我的追求。本就是在回忆儿时的故事——缺水的故事、挑水的故事、洗澡的故事,因此这堂课就是一个故事,师生跟随作者一起去“品味”故事,品着品着,我们就融入故事里了,好像在“述说”属于自己的故事了。然而仅仅是故事还不够,这还应该是生活,真实的生活,是一段生命的历程。从学习内容上看是故事,是生命。从学习过程上看,更是如此。一堂别样的语文课,40分钟真情的述说,不知不觉地学会一种方法,自然而然地学会一些知识,这是学生的一段学习的历程,是老师一段引领学生享受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度过的40分钟。我期望过些日子孩子们还能想起与“飞哥”一起学习《水》的时光,那便真的成为了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

  我一直都是将课堂视为生命,愿与我共学的孩子也能不知不觉地如此,那该是真正的“人文合一、人课合一、文道合一”吧!那该是何等快乐呀!那该是何等享受呀!